• 首页
  • 走进普瑞
    • 集团简介
    • 媒体报道
    • 医院动态
    • 医疗质量
    • 员工风采
    • 资质与荣誉
  • 优势科室
    • 屈光手术专科
    • 视光与儿童眼病专科
    • 白内障专科
    • 眼底病专科
    • 综合眼病专科
  • 专家团队
    • 屈光手术专科
    • 视光与儿童眼病专科
    • 白内障专科
    • 眼底病专科
    • 综合眼病专科
  • 先进设备
  • 就医服务
    • 就医流程
    • 预约挂号
    • 交通路线
  • 联系普瑞
  • 首页
  • 走进普瑞
    • 集团简介
    • 媒体报道
    • 医院动态
    • 医疗质量
    • 员工风采
    • 资质与荣誉
  • 优势科室
    • 屈光手术专科
    • 视光与儿童眼病专科
    • 白内障专科
    • 眼底病专科
    • 综合眼病专科
  • 专家团队
    • 屈光手术专科
    • 视光与儿童眼病专科
    • 白内障专科
    • 眼底病专科
    • 综合眼病专科
  • 先进设备
  • 就医服务
    • 就医流程
    • 预约挂号
    • 交通路线
  • 联系普瑞
优势科室
Medical Department
    屈光手术专科 视光与儿童眼病专科 白内障专科 眼底病专科 综合眼病专科
您的位置:
  • 首页
  • 优势科室
  • 屈光手术专科
  • 专家科普
为什么有些医生不做近视手术?
2025-07-03
0

「连眼科医生自己都戴着眼镜,他们肯定知道些我们不知道的内幕,所以近视手术不安全!」

这个流传甚广的说法,像一根刺,扎在许多考虑近视手术的人心里。它听起来逻辑自洽,似乎一举击中了近视手术的「七寸」。然而,事实果真如此吗?为什么我们确实能看到一些医生,甚至是眼科医生,选择佩戴眼镜而不是接受手术?

要科学、理性地回答这个问题,我们不能简单地归结为「手术好」或「不好」,而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。实际上,医生不做近视手术的原因是复杂且个人化的,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。

一、 前提谬误:其实,很多医生已经做了手术

首先,我们需要打破一个认知误区:「医生都不做近视手术」。这是一个以偏概全的「前提谬误」。

事实上,接受近视手术的医护人员比例相当高。许多眼科医生不仅自己接受了手术,还为自己的家人(如配偶、子女)主刀。他们是这项技术的直接实践者和受益者,对技术的安全性、有效性和远期效果有着最深刻的理解。如果近视手术真的存在普遍性的、不可告人的风险,那么这个最了解内情的群体,必然会成为第一批「逃离者」,而不是「先行者」。

下次您去医院咨询时,不妨留意一下,或者直接询问为您检查的医生或护士,您可能会惊讶地发现,您面前那位视力 1.5 的专业人士,就是曾经的近视患者。

二、 核心原因:并非人人都是「天选之子」

近视手术并非「想做就能做」的消费品,它是一项严谨的医疗行为,有着极其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。医生,和我们普通人一样,也必须通过这一系列严苛的术前检查。

  • 角膜条件不达标:这是最常见的限制因素。无论是早期的 LASIK 还是现在的全飞秒 SMILE 手术,其原理都是在角膜上进行精密的切削,相当于在角膜上「雕刻」一副生物镜片。这就要求患者必须有足够的角膜厚度来承受切削,并保证术后剩余的角膜基质层依然安全。如果医生本人的角膜偏薄、角膜形态不佳(如存在圆锥角膜风险),那么他从一开始就被排除在手术大门之外。

  • 度数不稳定或过高:近视手术要求患者在过去一到两年内,近视度数保持稳定(年增长不超过 50 度)。如果一位年轻医生仍处于度数快速增长期,显然不适合手术。此外,超高度近视(通常指 1,000 度以上)或超高度散光,可能会因为需要切削的角膜组织过多,超出安全范围,同样不建议手术。

  • 存在其他眼部疾病:如严重的干眼症、青光眼、白内障、眼底病变等,这些都是近视手术的绝对或相对禁忌症。医生如果患有这些疾病,为了眼部整体健康,自然不能进行手术。

  • 全身性疾病影响: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(如红斑狼疮、类风湿关节炎)或糖尿病等,会影响角膜的愈合能力,增加术后风险,同样不适合手术。

所以,您看到的戴眼镜的医生,很可能不是「不想做」,而是「不能做」。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的眼部条件是否符合手术标准。

三、 职业的「特殊需求」:近视有时反而是「优势」

这一点,尤其在年龄稍长的眼科医生(特别是显微外科医生)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。

我们都知道,人到 40-45 岁以后,晶状体的调节能力会逐渐下降,出现「老花眼」(医学上称为「老视」)。看远处清晰,看近处模糊,需要佩戴老花镜。

近视手术的原理是矫正「远视力」,让我们看远处变清晰。但它无法阻止老花眼的自然发生。一个没有近视的人,到了 45 岁,看近时需要一副老花镜。一个做了近视手术的人,同样在 45 岁时,看近也需要一副老花镜。

而对于一个轻度近视(例如 -2.00D,即 200 度)的 45 岁医生来说,情况就变得很「微妙」了。当他需要做手术、看文件、写病历等精细的近距离工作时,他只需要摘下近视眼镜,利用自己本身的近视度数,就能清晰地看到眼前的一切,相当于自带了一副「老花镜」。这在需要频繁切换远近视线的医疗工作中,反而是一种便利。

如果他做了近视手术,虽然看远清晰了,但当老花眼来临时,他就必须像正常视力的人一样,依赖老花镜来完成近距离工作。对于一位每天要在显微镜下进行精细操作的外科医生而言,保留一点近视度数所带来的「近用优势」,其价值可能远大于摘掉眼镜的便利。

四、 理性的风险收益评估:万分之一的风险也需考量

任何手术都存在风险,近视手术也不例外。尽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,其安全性已经非常高,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万分之一,但风险依然客观存在。常见的术后反应包括暂时的干眼、眩光、夜视力下降等,绝大多数会随着时间推移而缓解或消失。

对于普通人来说,用极低的风险换取「摘镜」后的生活便利、职业发展(如参军、考公)和美观,收益是巨大的。

但对于一位眼科医生,尤其是顶尖的外科医生来说,他的风险收益天平则完全不同。他的双眼是其职业生涯的根本,是进行高精度操作的「精密仪器」。对他而言,哪怕是万分之一的、可能影响视觉质量的风险,也可能意味着职业生涯的终结。在这种情况下,佩戴一副眼镜或隐形眼镜这种「零风险」的矫正方式,显然是更稳妥、更理性的选择。

这并非出于对技术的不信任,而是基于个人职业的极端重要性,所做出的最保守、最负责的决策。

结论

综上所述,「医生不做近视手术」是一个被放大了的迷思。真实情况是:

  • 许多医生已经做了手术,是这项技术的受益者。

  • 一部分医生因为自身条件不符,属于「想做而不能做」。

  • 另一部分医生,特别是临近或已到老花年龄的,是基于职业需求和生活便利性的考量,主动选择保留近视的「近用优势」。

  • 还有极少数,是出于对个人职业极端重要性的考虑,选择了风险为零的物理矫正方式。

因此,我们不应将「医生是否戴眼镜」作为评判近视手术好坏的金标准。真正科学的态度是:相信现代医学的严谨性,通过全面、严格的术前检查,评估自己是否是合适的候选人,并结合自身的用眼需求、生活习惯和风险预期,与专业的医生进行充分沟通,最终做出最适合自己的、理性的个人选择。


logo
  • 首页
  • 走进普瑞
  • 优势科室
  • 专家团队
  • 先进设备
  • 就医服务
  • 联系普瑞
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877号@ Copyright©Bright Eye Hospital 2024
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:(五)医广〔2022〕第06-20-027号
滇ICP备2025050071号